top of page

講題:古蹟也怕老,靠科技駐顏

           新穎材料在文化遺產保存的應用

一位膠體與表面科學研究權威,長期致力於藝術文物保存,包括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壁畫及油畫的修復、墨西哥馬雅文化金字塔壁畫的保存等。他擁有26項專利,其中5項為藝術品修復的前瞻材料技術研發,他對文化遺產保存的重要貢獻,獲得無數國際頂尖獎項的殊榮。他同時也是一位作家,著有多本藝術保存書籍,且約有400篇文章刊載在極具影響力的國際知名刊物。

註:現場有中譯

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Piero Baglioni

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教授

李耀昌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陳東和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熱愛天文知識傳播的科學家,曾效力於美國NASA,也是一位「多金」的科普作家,他的作品獲金鐘獎、金鼎獎、金籤獎與金帶獎等獎項,每場演講都引發無數學生及民眾熱烈參加,他的傑出成就甚至獲得小行星命名的殊榮。2011年起擔任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並親自參與策展規劃,該館於2013年獲美國專業年報評選為全世界前20大博物館的第18 名。

 

講題:太空科技大進展

講員 Speakers

講題:億萬年恐龍化石中的遺傳訊息

講題:破解古物身世之謎-用光科技幫古物驗身

一位熱愛藝術的科學家,曾赴法留學取得凡爾賽大學材料科學碩博士,後來進入羅浮宮內的法國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參與文物科學檢測工作。他曾幫故宮國寶「肉形石」平反,證明它是玉髓不是方解石,也揪出民初汪精衛贈日皇的翡翠屏風是山寨翡翠。他接觸古物十多年,憑肉眼就可判定文物真偽,再送到實驗室檢測,準確度九成九。

 

一位熱衷於組織病理分析的科學家,他的研究團隊發明以蠟吸附動力學方式進行9種癌症的早期篩檢,相關專利已授權並技轉給國內廠商。在某次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中國雲南祿豐龍胚胎化石,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胚胎化石中的膠原蛋白,研究成果登上2013年自然期刊(Nature)並獲選為當期封面故事,揭開了深藏億萬年化石中的秘密。

蕭俊傑

國家太空中心副研究員

除了進行人造衛星與太空科學相關研究,同時也積極推動科學教育工作。在太空中心服務期間,深刻體會太空任務除了在科學與科技領域外,遠在太空中的人造衛星,透過人文、外交、教育等各領域都可以對臺灣有大的貢獻,深深覺得「太空不止是高科技,更是臺灣走進世界的新方向」。為了讓這份感受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蕭俊傑近年來已透過80場以上的演講與活動分享給許多朋友。

 

講題:太空中心教我的事

講題:實驗室裡的冥王星

一位夢想漫遊宇宙的化學家,因為難忘兒時想成為天文學家的願望,遂半路出家成立專門研究星際化學分子的實驗室,近幾年來在古柏帶星體,特別是冥王星上的表面化學反應有傑出的研究,並獲得知名媒體報導。

 

吳宇中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交通大學應化系合聘副教授

bottom of page